赴印度经商困难重重:疯狂打压中国企业,印度成了“外企坟场”(连载四)

印度政府此前招商引资会加入技术转让条款,但遭到外资企业的抵制。如今印政府改变做法,先通过生产挂钩激励(PLI)吸引外资,这些外资一旦进入印度市场就丧失谈判能力,印度政府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推动企业将生产工艺和技术引入印度。

此时,企业就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如不配合印度政府,不仅将已经培育的市场拱手让人,前期的投入也将化为乌有。

部分企业的例子还表明,即使配合印度政府,赚取的利润也无法汇回国内,难以用于国际投资。

中国企业的遭遇不是孤例。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超提醒称,印度政府这种“杀猪盘”的操作,对其他跨国公司来说也值得警惕。其他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国家,一旦在特定领域没有配合印度政府,其在印度的企业也随时可能成为受打压的对象。

(4)态度蛮横背后

莫迪政府热切希望吸引外资助力本国经济崛起,为什么还会如此专横对待外资?很大程度上,这与印度独特的历史轨迹和社会政治氛围有关。

整体看,印度政府、政党、官员、民众长期普遍疑惧几类企业:

一是跨国企业。历史上,英国殖民印度次大陆始于跨国企业渗透,因此对印度来说通过跨国公司参与全球经济循环,非但不意味着繁荣,反而意味着苦难和剥削。

二是大型企业。印度殖民地历史表明,任何大型企业都可能成为影响政治经济走向的独立力量,只有将企业限制在中小规模,政府才能分而治之,加以控制和塑造。

三是新技术企业。历史上,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技术力量碾压印度传统手工业,这意味着新技术带来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必然造成“创造性破坏”,这可能撕裂印度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造成政治危机。

四是轻资产企业。轻资产企业主要在金融、传媒、数字、服务等领域,往往在印硬件投入不多,因此缺乏让印度政府“放心”的抵押物,且容易激起印度民众“贡献不大、赚钱很多、财产转移”的“被剥削感”。

五是“敌国”企业。当然,敌国的定义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在印度的企业一旦被贴上以上标签就面临风险,标签越多,风险越高。

公允地说,印度并不只是打压中资企业,很多美资、欧资、日资、韩资企业照样在印度市场折戟沉沙、血本无归。

(5)中企投资印度需谨慎

莫迪政府虽然为“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巨大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也能平等享受这轮红利。

为规避风险,中国投资者更应深入了解当地法律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特殊性。

一方面,印度法律法规规范严格,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多且复杂,有些法案和法规要求的更新频率高、内容变化大,因此,中资企业应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地方各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各邦投资环境差异较大,这就要求中资企业重视地区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加强对当地市场的针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