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2023年4月25日正式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作为全球首个引入“碳关税”概念的法规,其实施一年以来,对全球贸易架构、环境保护策略以及各国企业的运营策略产生了显著的长期影响。同时,这一机制也在贸易壁垒、数据安全、碳排放标准设定以及碳市场地位等方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为实现其2050年碳中和目标而推出的一项气候政策工具。它要求所有进口到欧盟或从欧盟出口的高碳含量产品,必须按照其碳排放量缴纳相应税费,或提供相应的碳排放配额作为补偿。
从2023年10月1日起,欧盟已经开始实施该机制的第一阶段,强制要求六个主要碳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出口商必须详细收集并报告其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否则将无法继续在欧洲市场销售其产品。此外,欧盟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扩大这一机制的覆盖范围,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所有受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监管的产品类别纳入“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管理之下。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推动了全球贸易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继欧盟之后,英国也宣布将从2027年起实施类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并初步计划将其应用于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和钢铁等多个高碳产业。与此同时,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考虑引入类似的机制。
影响几何?
①“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在使相关企业的成本大幅提升,造成全球产业布局、市场份额的大洗牌
该机制被称为欧盟的“碳关税”,是全球第一个绿色关税,旨在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与欧盟内部相当的碳价格,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也会对企业带来成本上升、加速技术改造等直接影响。
由于相关企业需要支付与产品碳足迹相关的税务成本,因此该机制正在使它们面临额外的财务负担,其中包括已经纳入碳边境调节机制的6个行业,即钢铁、铝、水泥、电力、肥料和氢以及未来几年内可能纳入的高能耗行业,比如,石油石化行业等。
有分析认为,在“降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共识的背景下,如果欧盟“碳关税”政策达到了预期成效,未来或有更多发达国家效仿推出类似的“碳关税”制度,全球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围得以逐步扩大,新的定价工具也会不断启动。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全球使用的直接碳定价工具逐年增加,覆盖了全球约2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体来看,尽管实施细节和具体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全球征收“碳关税”的趋势正向着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碳价水平发展。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加深,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考虑或实施“碳关税”政策,以促进全球减排和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