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和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战场的表现、成因及对我启示

,

按:近期,俄罗斯瓦格纳私营军事公司实际控制人普里戈任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讽刺白宫将瓦格纳认定为“国际犯罪组织”,一时间瓦格纳集团又成了美西方媒体关注的热点。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一年有余,冲突期间,美西方和俄罗斯的私营军事公司在战场上表现异常活跃,美西方的私营军事公司为乌军提供后勤保障、技战术培训,武器装备维护保养,俄瓦格纳集团则直接参与局部战斗和各类军事行动,有媒体认为美西方和俄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战场也进行了一场较量,这凸显了私营军事产业的兴起和现代局部战争参与主体、表现形式的一些变化,不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更对我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及海外利益保护形成有益借鉴。

(一)美西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私人军事产业,在乌克兰战场为乌武装力量提供覆盖情报分析、人员培训、武器维保、后勤保障等全军事产业链的服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西方私营军事公司积极在冷战后格局转换时期的全球军事冲突地区拓展业务,并在很多地区冲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俄乌冲突爆发伊始,加拿大安全管理专家Robert Peleton就曾将乌克兰称作私营军事公司的“疯狂市场”。近10家美西方的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参与支持乌军的作战行动。

根据各类媒体提供的信息和美国防部公布的数据,美西方私营军事公司至少为乌军方提供三个方面的服务:

一是提供作战服务,为乌方一线培训作战人员、直接派员参与作战行动等。在夺取乌克兰哈尔科夫州伊久姆和库皮扬斯克的战斗中,乌军部队中出现了来自Academi公司的雇佣兵。俄外交部、国防部多次公开表示,美国私营军事公司参与了乌克兰外国雇佣兵招募工作,招募对象包括阿富汗难民和极端组织武装分子。2022年8月,美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米尔本创建了由数十名军事教官组成的莫扎特私营军事公司,安迪米尔本人表示,教官们在4个月时间内培训了2500名乌克兰军人。有趣的是在乌克兰战场出尽风头的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的名字源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美国人将私营军事公司名字命名为“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其对抗意味十分明显。

二是提供军事咨询,为乌方直接提供战略、情报、组织和行动分析。据澎湃新闻援引美国独立网站“灰色地带”(The Grayzone)报道,一份被泄露的美国机密文件显示,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私人间谍公司“Anomaly 6”正通过私营军事公司Prevail Partners向英国军方提供间谍技术。报道称,英国国防情报局(DIA)使用“Anomaly 6”的技术监控和跟踪俄罗斯军方和情报人员的行动,了解俄罗斯部队部署、军事装备和物资配置情况,为乌克兰对俄的军事进攻计划提供信息。

三是提供后勤支援。为乌军提供包括后勤、技术支持、补给和运输等多种多样的军事援助。自海湾战争开始,美军就已将后勤及装备保障方面的诸多工作外包给私营军事公司。21世纪以来,美军的主要军事行动都离不开私营军事公司服务保障,美国防部网站还会定期公开与私营军事公司的合同情况,这些合同涵盖了武器维修保养、战术培训、重要目标安全保卫等诸多项目。2022年5月,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文章称,“拜登总统曾宣称不派遣一名美军士兵赴乌克兰战场”,为了使美国援助的大量先进武器能够快速投入使用,就得依靠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战场,无论是海马斯火箭炮、陶氏反坦克火箭弹等先进武器的使用方法,还是随军翻译、武器维保,技战术培训,私营军事公司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同时还有观点认为,乌克兰军队从2014年至今,战术素养、后勤保障、武器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西方私营军事公司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是乌克兰战场俄方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瓦格纳的异军突起或也折射出俄武装力量的某些问题

以瓦格纳集团为代表的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国际地缘政治和世界军事服务贸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是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与俄国家安全部门联系密切,在乌克兰战场扮演了俄准国家安全部队的角色。与西方私营军事公司不同,俄私营军事公司就是为俄政府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其本质是俄安全机构力量的延伸,在瓦格纳集团等俄私营军事公司内部有也着类似俄安全机构的指挥和控制机构,由俄安全部门成员担任管理人员,在乌克兰战场瓦格纳等私营军事公司直接接受俄军方的统一指挥。

据俄媒报道,瓦格纳集团首次进入乌克兰战场是2014年,他们与俄正规军协同作战,解除了乌克兰军队的武装,并以几乎兵不血刃的方式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他们穿着没有徽章的绿色迷彩服与俄罗斯军队一起在乌克兰开展行动,被称为“小绿人”,并拥有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乌克兰战场的事实表明,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营军事公司,他们执行的是国家安全或情报部门的任务,直接为克里姆林宫和俄罗斯安全部门的利益服务。

二是俄罗斯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战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以往异常的低调的行事风格不同,在乌克兰战场,以瓦格纳为代表的俄私人军事公司是直接作为俄武装力量使用的。瓦格纳在俄罗斯国内及相关国家公开招募作战人员,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甚至制作了反映瓦格纳战士在乌克兰战斗的专题片,瓦格纳集团实际控制人普里戈任多次公开接受采访,甚至直接质疑俄国防部长绍伊古的作战部署,行事作风极为高调。

在2023新年后俄军对乌军的反击战中,可以说瓦格纳集团成为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中“一颗闪耀的明星”,一举攻下巴赫穆特外围的索列达尔地区。自2022年2月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瓦格纳参与了包括俄军对基辅、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多个地区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瓦格纳还组建突击队直接攻占克里诺夫等乌东重镇。此外,据英国《泰晤士报》2022年的报道,瓦格纳至少策划了2次针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刺杀。

同样也有观点认为,光靠瓦格纳来完成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不现实的。瓦格纳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军事组织,但作战人员数量并不多,因此瓦格纳战士只能作为特定领域任务的执行者,正是由于俄罗斯正规军的腐败和战斗力低下,使得俄罗斯不得不依赖瓦格纳这样的私营军事公司。瓦格纳集团等私营军事公司在乌战场的大规模使用,也让很多观察家质疑俄军指挥系统的兼容性和可靠性。

(三)私营军事公司在乌克兰战场表现异常活跃,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原因

一是冷战后的安全真空,为私营军事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需求。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制衡,支配着国际政治,没有给私营军事公司表现的机会,随着柏林墙的轰然倒塌,原有的国际秩序一夜间土崩瓦解,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各种形式的威胁愈演愈烈,同时,传统的政治和国防力量面对这些问题显得捉襟见肘。

以俄乌冲突为例,乌克兰从前苏联版图独立之后,其财力单薄、政治腐败、国家管理一直缺乏可靠有效的体制,依靠乌克兰自身根本无力实现国防的强大、甚至无法保障领土完整,克里米亚危机后特别是此次乌克兰冲突中,美西方的私营军事公司进入乌克兰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战术、军事装备和拥有实战经验的大量军事人员,使乌克兰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蜕变成一支拥有较高技战术素养、装备先进,并且能与俄军相抗衡的现代化军队。

二是美西方私营军事公司的壮大和发展是新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军队系统越来越复杂、保障成本越来越高及国防预算逐步缩减等多重背景下,仅依靠自身力量已难以满足军队战斗保障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将后勤、情报、技术支持、运输补给等非关键性的援助和辅助行动等外包给企业,使军队更为有效地聚焦于战斗和核心任务。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最高峰时期在阿富汗有近10万名合同人员为美军提供从洗衣、做饭到军营防御、设施安保等各项服务。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技术创新的高地正逐步转向民用领域,民用部门逐步取代军事部门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开路先锋”,民用领域许多新技术取得突破,并呈星火燎原之势,展现出巨大的军事应用前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及其在乌克兰战场的成功应用就是明证。

应当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并非单一技术引领,而是诸多不同技术和要素的融合,并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特征。有智库预测,到2030年,更多军事技术将来自民用领域而非军工行业,越来越多可能推动军队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来自民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力量的技术与成本优势,推进后勤、装备保障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已经成为美西方推进国防军队建设的基本举措。

三是正规的市场化运作,军事改革及军事技术革命为私营军事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首先,不同于传统为个人利益刀头舔血的雇佣兵,私营军事公司是合法实体,公司内部权责明晰、结构精简,它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在国内正式登记注册,公开、依法、合规地为客户提供各类军事服务,在国外活动,也要取得当地政府的许可,这些都使私营军事公司不再受国际社会的排斥,使这一产业合法、健康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由于冷战结束后裁军和前苏联、南斯拉夫等一些主权国家消亡,大量国家的军队退役人员涌入军事服务这一开放的市场中来,这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于军事产业供需双方都产生了刺激和影响。

第三,现代战争高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已转变为信息和情报较量,更多依赖于信息、软件、纳米、复合材料等成熟的商业技术,很多先进技术不再为国家和军队所垄断,往往私营军事公司作为市场化主体通常更易于掌握和操作这些技术。在美国,私营军事公司不仅可以提供信息和情报支援,还承担了武器测试、空中加油、隐形战机维护和智能武器操控等任务。

四是国际法的模糊限定为私营军事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空隙。虽然有不少国际文件明令禁止雇佣军,但对私营军事公司的法律地位并无明确界定。21世纪以来,《武装冲突期间各国关于私人军事和保安服务公司营业的相关国际法律义务和良好惯例》和《私营军事和保安公司公约草案》等国际文件,以及ICOCA(国际安保行为守则协会)连续发布的多个国际文件,在呼吁各国加强对私营军事公司规制同时,反而赋予了这些公司“准合法”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公开军事干预越来越多地受到制约和批评的情况下,某些军事强国可利用私营军事公司绕开内部决策机制的制约,避免因正规军的大量伤亡引发政治危机和舆论压力,从而对外实施隐性“巧干涉”。从当年的科索沃到现今的叙利亚中非、乌克兰等冲突热点地区,私营军事公司的这一作用愈发明显。

(四)对我的启示

一是全球性的雇佣军事服务贸易迅猛发展,我们应认真予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私人军事产业的兴起毫无疑问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私营化的军事产业代表着一种不受主权国家限制,与全球市场相关联的军事和安保资源分配形式的出现,据美国智库统计,2021年全球军事安保服务市场规模已达2417亿美元,2028年市场规模将可能突破3600亿美元,私营军事公司的迅速崛起,改变了现代战争的组织结构,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学者认为,“私营军事公司广泛参与国际武装冲突的事实导致‘战争私人化’”趋势,使得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地位不断降低。相较全球私营军事活动在范围和规模上的急剧发展,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其研究明显不足,相关理论研究亟需加强。

二是国内存在的大量的人防型保安公司已很难满足现代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海外利益保护的现实需求。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我国已有1.3万家保安公司,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以人力防范为主的保安公司,难以提供多元化和系统性服务,无法使用枪支和进攻性武器,情报获取能力不足和情报信息网络建设落后,缺乏技防、谈判、医疗救护、心理等方面的人才储备,很难提供技防系统开发、情报信息获取、绑架勒索谈判、医疗救援和紧急撤离等综合性安全服务,客观地说,国内市场以人防为主的保安公司不仅很难满足国内高端客户的安全需求,在海外利益保护中更是捉襟见肘,这也是我国海外利益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缺乏有效地能够满足需求的安全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国内保安产业的迭代升级,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安全产品,形成具备可靠的海外安保行动能力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军事安保企业已是当务之急。

三是应进一步拓宽军民融合业务领域,考虑组建与国家地位、海外利益保护需求及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军事安保公司,专门从事海外利益保护工作。随着我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海外利益保护的责任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不断跃升,但是海外利益保护的能力水平却没有质的飞跃,究其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一方面,单纯依靠政府和外交手段实施保护的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保安公司受限于体制机制和规模限制,力量小、手段少,很难提供有效可靠的海外安全保障力量。应当看到,海外利益保护的核心是行动能力,行动能力的前提是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武装力量是始终海外风险防范最有力地保护屏障,在海外权益已遍布全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必须把加强海外权益保护的军事能力建设提上日程。建议我们在充分借鉴国外私营军事公司的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组建国有军事安保公司,高效地配置力量资源,下大力气推进安保行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在安保行业真正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